台灣的城市為何那麼陳舊

來源:閱讀公社更新於12/18  點擊數:1012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

台灣的城市有多舊?走出台北、高雄這樣的大城市(台北高雄的老城區照樣很多老房子),其他城市和大陸比起來都差不多是縣城的規模——當然台灣本來就不大, 高樓大廈很少,街道很多但是很狹窄。居民房子大多在三層左右,形狀也很不規則,和大陸城鄉一體化之後的連排農村安置房比起來,都相差一大截,尤其是在台南這種地方,甚至還會出現輕率而任性的三角形房子,很多老城區的房子甚至還有鐵皮屋頂。都市更新也極度緩慢,很多老房子都給人搖搖欲墜的感覺了,好像也沒有看見拆遷的動作。

台商杂志

那麼,台灣的房子為什麼會這樣舊呢?是台灣的經濟不好?我想沒幾個人會承認這點。還是台灣的城市建設有什麼我們不瞭解的規則?這一點幾乎是大家認同的方向。還是說這是台灣的城市化歷史和現實規則共同演進的結果?或許都不只這麼簡單。

台灣城市化的過程
大致而言,世界城市的發展主要還是依靠兩種力量,一種是自行發展,依靠市場的力量自發選擇,比如國際金融中心紐約;另外一種是政府主導,進行政策及資金上的扶持,比如新加坡。當然,更多的時候,是政府扶持和市場選擇相互結合,而台灣正是如此。

儘管隨著台灣社會的演進,許多年輕人也紛紛到大城市發展,台北人也像上海人那樣常常有種莫名的優越感;儘管羅大佑的《鹿港小鎮》一句:「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唱出了許多台灣「60後」的回憶,但與大陸很多小城鎮相比,台灣的小城鎮的確有很多不同。

現在,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非常發達,也是基於這樣一個原因——年輕人均衡分佈于各處,甚至畢業後很多人願意回鄉創業。台灣的鄉鎮也就並未像大陸的一些小城鎮一樣只剩下留守的老人們,相反有很多年輕人的創業工作室,而且鄉間公交和便利店網路很發達,更沒有大陸那麼強烈的城鄉二元化狀況。

另外,從城市改造來說,台灣也沒有進行大拆大建的過程,即使台灣也曾和大陸一樣,因為人口遷移潮產生過很多低矮亂的外來住戶區。

1976年國民住宅法立法通過。政府直接興建國宅成為國家重大建設之一。但是隨著80年代台灣的城市發展均衡化,這一波大城市改造潮也慢慢平緩下來。加上解嚴之後,尤其是桃園神社事件之後,台灣本土的文物古跡保護潮到來,每個城市都劃定了很多不同級別的古跡,要進行大規模大拆大建,更是不容易了。

台商杂志

台灣的拆遷法則
台灣的確沒有城市拆遷的專門性立法,很簡單,因為核心是土地,房屋只是土地的附著物而已。所以,土地容積權也計算在房屋拆遷的補償範圍內,這樣,要拆遷民眾的房屋,除了地價補償、房屋補償和補償安置,還要考慮將來的商業收益。同時,台灣對土地徵收和房屋拆遷規定了嚴格的程式要件,「程式正義」在房屋拆遷裡顯得非常重要。

90年代,台灣仿效日本、美國出台了「都市計畫容積移轉辦法」,設定了限制「一錘子買賣」的容積權。這樣擴大了房屋拆遷的補償範圍,將民眾和城市的未來利益提供了保護。

其次,就是嚴格的協商程式了。
台灣法律規定,在城市重建、改造時,如果市政府堅持實施,在經過2/3的居民同意後,即可以強制進行;如果是居民自願要求改造,則需經過3/4的居民同意才可以強制進行。

台灣政府拆遷戶多半採取「先建後拆」,基本上不會使用暴力。在台中有一個景點,叫彩虹眷村,原因是一個九旬的國民黨老兵,因為對住了幾十年的眷村懷有深厚感情,不願意看見眷村被拆遷,因此,儘管全村都搬進國民住宅了,他仍然住在裡面,還在全村的牆上和地上畫滿了五顏六色的充滿時代烙印的畫。這些畫引起了台中大學生的注意,於是,政府曾三番五次來強行拆遷時,學生們輪流出動,保護老人和眷村。最後,眷村如願被保留了下來,成為一個著名景點。

那麼台灣還有拆遷糾紛嗎?
當然有。但大多數的抗遷事件發生在公有土地上。把尷尬的「老舊」轉化為動人的「戀舊台灣文創的精神之一,就是讓老舊的城市煥發出年輕的活力,卻沒有推倒一座老屋。被台灣咖啡館吸引的朋友,很多人最心儀的可能不是那些嶄新氣派的咖啡店,而是那些從老房子改造出來,充滿懷舊氣息和創意精神的咖啡店。

當然,我們在羡慕這些老屋活化的同時,也必須看到,這其實是台灣在隨著都更越來越吃力,耗資钜大的情況下,努力尋找城市發展方向的嘗試。

更重要的是,在老屋新生的過程中,透過與文創力量的結合,使得老屋成為社區、在地的文創新節點,更衍生出迥然不同於一般專業化、園區化的文創魅力,讓文創的能量與日常生活有了更強的連結與可能性。例如,由台北市文化局推動「老房子文化運動媒合計畫」,就是透過鼓勵民間企業與團體投入各處閒置老屋 修復與活化使用,為都市活化找到新方向。

在這個過程中,台北的形象逐漸轉變為一個兩岸三地中最舒服、最小清新、最慢活、最有人文精神的城市,台灣人的自信重新樹立起來。

甚至,台北都開始因為相對較低的房租和消費水準,開始讓過去前往大陸或者香港工作的人回流,甚至吸引了部分香港人來這裡築夢;一種新產業模式也逐漸形成,亦即所謂「生活風格產業」,或者「小確幸產業」,他們既是伴隨著新的消費市場逐漸形成,更進一步改變台灣的城市美學和生活風格。

所以,台灣仍然老舊,台北的建設仍然像二三線城市,但不是大陸意義上的二三線城市,而是越來越像一個我們印象中美好的歐洲二三線城市──亦即他們不會成為巴黎或倫敦那樣的超級大都會,但是他們有自己的品質生活、產業,而且基於歷史和當下人們價值所創造出的城市精神和特色,讓城市的歷史與記憶可以 被保存,讓新的創意與夢想可以被實踐,讓人們可以生活的更自由、更有尊嚴。

來源/關鍵洞察力攝影/賈紫薇原標題/台灣的城市老舊不堪,是因為台灣沒有強拆嗎主編、監製/振華實習編輯/賈紫薇製作/蘭宇、滕躍升

其它推薦

本文系作者來源:閱讀公社授權臺商匯發表,並經臺商匯編輯,轉載請註明出處和鏈接
分享到: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12/18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