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章 守望幸福

楊文章 更新於12/01  點擊數:380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

農業在台灣經濟發展中曾經占有重要的地位,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大量資金、勞動力與市場,奠定了台灣經濟起飛的基礎。近50年來,台灣農業生產結構已由以種植業為主的單一傳統農業,逐漸轉變為農、林、牧、副、漁綜合發展的多元化農業與商業性農業。這成為了台灣農業的一大特色。然而,就在這個看似普通的行業裏面,卻有人在此「特色」上大做文章。楊文章,一個堅韌不拔的企業家,不計回報地投入17年光陰的故事。作為在大陸打拚的台商,他的故事是絕無僅有的。

 

楊文章是一位企業家,也是農場的主人,他將所有的資金與精力都投入在這個農場裏,並辛勤地培育了17年,沒有任何回報。經過漫長的等待和守望,他終於站上了喜悅和幸福的制高點。

 

2014年1月1日,有著「世外桃源」之稱的農場「田野綠世界」終於迎來了試營業。對於農場的創辦人楊文章來說,這一天顯然是意義非凡的,17年的付出與等待終於「開花結果」了,這也意味著自己堅持投入的「田野綠世界」也進入了新的階段,這一切宛如新生。

 

憑著一股熱忱,抱有傳承大自然生態的使命感,楊文章創造了今天的「田野綠世界」。作為早期進入大陸設廠的台商之一,無論在生養他的台灣或者再創事業高峰的大陸,楊文章始終都保持著一顆赤子之心,堅持不懈,一絲不苟。

 

在接受本刊專訪時,楊文章臉上始終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他如數家珍地介紹著園區裏的每一處,時而感慨過去17年中那段艱辛的歲月,回憶著自己曲折的心路歷程。

 

轉型升級之路

 

與大多數台商的經歷類似,楊文章也經歷了把企業從台灣遷移到大陸的過程。他早期在台灣從事家具玻璃生意,產業有相當大的規模,幾乎壟斷了台灣大部分玻璃市場甚至東南亞市場,年營業額可達2~3億新台幣;而後隨著版圖的日漸壯大,加之受台灣勞動法、股票、人工等因素影響,楊文章開始「轉移陣地」。

 

基於對大陸玻璃市場需求的判斷,1993年楊文章將台灣的廠轉移到東莞大嶺山開始生產玻璃。楊文章介紹,那時候市場供不應求,台灣玻璃進口到大陸很受歡迎,因此一來就有生意做,無需再去找訂單。來到大陸後,楊文章逐漸深入研究各行業,開始著眼於未來。他了解到,在大陸,類似玻璃製造這種傳統產業可能會像台灣一樣,只有十幾年發展空間而已。「十幾年以後要怎麼辦?除非你的工廠和你的產業成功升級,但這並不是那麼容易,包括你的硬體設備以及其他的軟體部分都必須跟著升級;玻璃也有各種類型,設備都不一樣,所以當初覺得說家具玻璃以後的空間將會越來越小。」

 

隨著一步一步的發展,楊文章開始佈局未來。他認為,台灣的休閒農業在大陸具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因為台灣土地少,而大陸土地多,人口也多,面積夠大,能讓休閒農業發展得很好,因此他便開始找土地,尋求發展機會。

 

天時地利 優勢明顯

 

台灣在60年代末期後,農業「功成身退」。而80年代以來,台灣當局採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政策措施,調整農業發展方向,台灣農業邁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雖然80年代以來,台灣農業生產的增長速度迅速下降,但農業專業化程度有所提高,在這個大時代背景下,對農業有著一股熱忱的專業戶,去海外構建夢想,就成了好的選擇。

那麼問題來了,大陸幅員遼闊,為何選擇落戶在廣東呢?楊文章解釋道,當時很多台商選擇大陸,首先要考察大陸的地理環境,哪些地方適合農業的環境,從離台灣島最近的福建省、廣東省開始考慮,並且兼顧政策優惠、發展環境。「那個時候恰逢廣東省的佛岡縣發展鄉村風情長廊實驗區,佛岡縣又是清遠市所轄的八個縣之一,位置又在廣東中部,珠三角的三角邊緣,地形又大多都是低山、丘陵。氣候更不用說了,全年平均氣溫都在20度左右,雨量又很充沛,一年四季都可以種植農作物。對於以休閒度假、鄉村風情為主題的長期建設發展規劃來看,這個地方最合適不過了。」

 

大時代背景提供了極為優越的條件,加上地理環境的得天獨厚,天時地利,自然讓楊文章有了堅定夢想的信心。

 

1998年,「田野綠世界」開始興建,但事實上,從規劃到真正動工的過程中,楊文章仍面臨著許多問題。由於對大陸的土地政策認識並不是十分明確,導致楊文章在征地過程中有過許多顧慮。楊文章回憶道,「1997年7月1號我們的合同落實好,98年開始動工,農業用地的使用期限是50年,租的話是70年。儘管你國土證寫著50年,但到期之後土地是什麼政策誰也不清楚,當時就想把重點的地方都買下來,這邊一塊,那邊一塊,其他的地就用租的方式來征。」

 

但是,後來楊文章發現,其實這樣的佈局並不十分正確。起初他認為,土地的指標就這麼多,自己不可能征得到這麼多土地,而實際上有很多土地並沒有指標。「那時候價格真的很便宜,水田一畝1~2萬元(人民幣,下同)左右,而其他的都只是幾千塊;如果當初征了1000多畝地,那這個園區現在的增值規模就不一樣了。」

 

楊文章坦言,剛開始的投入並不順利,從園區的設計開始,到種樹木歷經千辛萬苦。當地的老百姓也相當不配合,好不容易種的樹木輕輕鬆松就被人砍掉了。儘管他也搜集了圖片資料,但被砍掉的樹木都是一棵一棵的,無法以面積來具體計算,難以構成違法行為,這讓他感到十分棘手:「你對他做出硬一點的動作,後面可能還會更激烈地砍。早期種的三角楓被他們砍斷了,一顆樹種了十幾年,他就給你砍了,那你也沒辦法 ,政府對於這一塊也沒有大力去解決。」這種經歷第一次讓楊文章深刻體會到,台商在大陸打拚是如此艱難,很多事情都不得不靠自己單打獨鬥,獨自面對。

在台灣甚至大陸,產業上都是工廠占的比例比較大,休閒產業占比少,這讓楊文章的融資非常困難;而且,對於剛開始營業的「田野綠世界」來說,各方面難度都很大,它並不像生產工廠那樣,可以評估出詳細的收益報告。直至今日,楊文章還是獨自支撐著這片農場,找不到合作夥伴,各方面的操作都進行得十分辛苦。

 


台商杂志

 

千里之行 始於足下

 

耗費17年的時間,打造一個5300畝的農場,這恐怕在整個大陸來講都算是「獨一無二」的了,無論是陸商還是台商,能做到這樣的人恐怕也是微乎其微。對於楊文章來說,17年的付出達到今天的成就,是真正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走出來的。要知道,早期交通還不是十分便利的時候,要開墾如此大面積的土地的確充滿著相當大的挑戰。楊文章回憶道,早期從東莞來到佛岡縣,開車要開4個小時,在道路及高速公路尚未發展完善時,走山路非常危險,尤其是晚上。正因為這樣,很少有人來到這裡投資興業。

 

楊文章說,園區的每一塊區域的設計到施工建設他都全程參與,包括哪一棵樹木要種在哪裡都是自己親自處理。「因為我怕他們種錯,外環路都是我自己勘探,一邊看一邊設計,開完路之後我會再來看;之前沒有叫人來設計畫圖,就是自己去看,路都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我都是親力親為,每一個點怎麼規劃設置都是我親自去落實指揮。」楊文章感歎道,做休閒產業遠遠要比做工廠辛苦,因為工廠都是固定的生產線,看一下監督一下就好;但是做休閒農場,哪個地方弄錯了想要恢復原狀就會很麻煩。「熬17年太艱難了!這跟人的個性有相當大的關係,我過去的堅持,就是想等到成功的那一天。從兩手空空打拚到現在,過程十分辛苦。當然,一個人要堅持一個事業這麼久,肯定也知道會很辛苦,但如果你很清楚未來的發展前景,那一切苦難就都不重要了。」

 

農場在荒山開拓時期,一群刻苦且敬業的工作人員在這裡種植了3萬株台灣原生種果樹,他們將心意與汗水深耕在這片土地上。10年後,這片果園終於茁壯成長,枝繁葉茂。提到這片果園,楊文章介紹道,這個果園儘管規模大,但並不是支撐整個園區發展的經濟來源。「這個果園靠天吃飯,隨便來個天氣災害,整個就廢了,投的錢都打水漂了。水果的收成根本付不了工資,每年營業額最多100多萬(人民幣,下同),少的話也就50、60萬,根本不夠開銷,包括人工費用、肥料、樹木、園區的水管等,這些耗費都很大。如果沒有堅強的毅力撐著,沒有辦法做到今天這樣。」

 

十年樹木 百年樹人

 

經過10多年的規劃發展,從當初的荒山開拓時期到現在,「田野綠世界」已經初具規模,成為適合度假遊玩等休閒活動的理想場所。目前「田野綠世界」的內部交通佈局,從大門口至會館的1.5公里道路,鋪成了5米寬的水泥路面;而其他道路為了呈現出原生態的感覺,則不鋪設水泥路面;除了步行遊覽,還提供電動車觀光路線。

 

對於很多人困惑為何園區其他路不是水泥道路,楊文章解釋道,園區本來就要打造原生態的環境,為人們留出一個最貼近自然的空間。這同樣也是考慮到後輩的發展,他認為,一個企業人生存70、80年,留下來的東西必定還能讓後人發展,不能只為了眼前的利益而忽視長遠的利益,正所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現在的發展也要考慮到以後。

 

楊文章的想法,逐漸讓周圍的村民理解,他們明白,如果不是被楊文章建成了園林,這塊荒林可能早就被砍完了,甚至被開墾了,他們慶幸這一塊土地被楊文章保留了下來。楊文章說,「農場是要賺錢,但是除了賺錢,還得考慮到後輩們的發展。我跟在我這裡工作的村民講,『你們現在做的不僅是為了我,同樣也是為了你們的子孫後代;這塊土地我拿不回台灣,最後還是歸這邊的農民所有,現在我還付給你們薪水,而你們做的也是有益於子孫後代的好事。』」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多年的努力規劃,楊文章不僅收穫了自然的饋贈,更獲得了一種心靈上的平和與慰藉。

 

以農業帶動休閒 打造新的生活方式

 

「田野綠世界」坐擁著5380畝土地,其中包括生態觀光農業項目,經營範圍為休閒農場、農牧觀光,主要產品有台灣果苗、台灣水果等。楊文章介紹說,園區目前已啟動30多項配套設施建設,全力打造以「台灣農村特色的生態休閒度假村」為主題的旅遊景點。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加快,休閒養生成為新時尚,越來越多的人懷念鄉村淳樸的民風與新鮮的空氣,懷念田園四季的景色與恬靜的日子;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願意將空閒時間花在戶外遊玩等項目上,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田野綠世界」正迎合了這一市場需求。

楊文章介紹道,現在園區建設的項目中,親子遊占的比重非常大,「田野綠世界」對於整個園區的科普教育非常重視,這裡非常適合家長帶著孩子來遊玩,學習科學知識。「所謂教育從小朋友做起,飲水思源,教育孩子們認識大自然的饋贈,認識到春耕才有秋收,從中收穫感動,那才是最好的教育。園區還有台灣島、兒童戲水區、迷你漂流等景點,為農家樂、親子樂提供了最佳場所。」

 

據統計,以「田野綠世界」農場為中心,周邊3個小時車程的距離來算,覆蓋的人口大約有3500萬人,這對於「田野綠世界」園區來說,是一個龐大的市場。儘管農場才開業不久,來遊玩的人也不多,但楊文章淡定地表示,景區臨近人口較多的廣州地區,而且到東莞、深圳的距離都不遠,未來把行銷做好,人流量自然不是問題。以未來發展趨勢來看,國家對於農業休閒產業的政策會有傾斜,發展的潛力不言而喻。

 

楊文章坦承,目前園區才剛剛試營業,作為從工廠轉型到休閒農場的企業來說,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園區的整個規劃可以容納5萬人,但如果真有5萬人流量的話,園區各方面還需要配套和完善。但作為一個新的景區,第一階段的任務就是把價格調下來累積人氣,目前還是按照發改委定的標準,以50元來做行銷。」

 

楊文章還透露,自己早期曾計畫找東莞的台商來集資,然而這個方案卻未曾實施。2008年金融海嘯以後,很多台商在做轉型,楊文章也曾想把股份分出去,讓多個股東來參與運營,這樣以多股東帶動的形式就會很快獲利,然而由於種種因素也未能實現。「像東莞台商大廈這樣用台商來集資模式的成功在於,一個大樓的商業模式,盈利的週期可以計算得很準確;但是農場沒有辦法算那麼精準,就算股東進來我也沒辦法告訴他們盈利狀況會怎樣。但像我們現在這樣,已經開始在回收了,如果說有人願意進來買我們的股份,我也可以讓20%~40%的股份給他。」


鄉村體驗 回歸自然

 

在採訪之餘,本刊記者有幸隨著楊文章體驗了園區的各個景點和功能區。看似與其他景點大相徑庭,卻讓人感覺耳目一新。

 

從大門進,映入眼簾的便是大片湖景山色,漁人碼頭、幸福橋、天鵝湖等景點相繼出現,特色鮮明;走過3.8公里的內環道,圍繞在道路兩旁的是種植的果園,品種豐富。楊文章介紹,園區內不僅提供甘甜味美的台灣水果,未來也將規劃開放旅客採摘,並先於農場產品展銷區提供新鮮水果、農場副食品等農產品;進入森林步道,擁抱最原始的自然山林,腳踏芬芳無污染的土地,呼吸恬靜、自然的空氣,能感受到完整的自然生態環境;順著蜿蜒的石階拾級而上,偶爾幾個轉角似乎沒有路,但繼續前行卻柳暗花明,出現一條條小路;順路而上,是園區的生態區,區內各式各樣的花卉與植物,琳琅滿目。據了解,園區還設有有趣的蟲魚鳥獸、牛車古道以及各種各樣的親子體驗項目,為兒童遊樂提供了豐富的場所。

 

縱觀整個園區可見,《桃花源記》中描述的「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正是「田野綠世界」的真實寫照。

 

17年的守望,楊文章堅信,未來,「田野綠世界」一定會更美好,會讓更多的人體驗到幸福與快樂!

其它推薦

本文系作者楊文章 授權臺商匯發表,並經臺商匯編輯,轉載請註明出處和鏈接
分享到: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12/01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