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路
最近有兩份頗有分量的經濟報告引起兩岸關注:一份是世界銀行4日發佈《東亞太平洋地區經濟展望》,把今年中國(大陸)經濟增速預期從此前的6.5%上調至6.7%,並指出當前中國經濟仍延續「穩中向好」的態勢;另一份則是台灣最高研究機構「中研院」5日發表《台灣經濟競爭與成長策略政策建設》,指台灣經濟增長率減速過快,近十年平均增長率已降至3.8%,薪資年增長率僅1%,是21世紀以來台灣經濟面臨的最大挑戰。其實,大陸經濟向好、台灣經濟衰退,並非今日之事,只是台當局始終無法打破「悶經濟」的困局,島內各界的焦慮和不安日甚一日。台灣輿論感歎,蔡政府應好好看看大陸突飛猛進的現況,千萬別為了拼政治,拼到連大陸經濟列車急速賓士的車尾燈都看不到了。
俗話說「近水樓台先得月」,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宗,本就是一家人,以大陸廣闊的市場為腹地是最符合台灣經濟理性發展的方向,但民進黨當局卻為了一黨之意識形態,拒不承認「九二共識」、不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使兩岸關係陷入冷凍期,嚴重衝擊經濟民生。今年1月至8月赴台陸客人數銳減34%,全台540家民宿瀕臨倒閉。兩岸關係惡化也導致台灣農產品銷往大陸數量驟減,基層農漁民利益受損。兩岸經濟合作更是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台灣業界原本希望通過兩岸貨貿協議打破關稅壁壘,提高台灣產品的競爭力。據說,民進黨上台前兩岸貨貿協議商談已接近尾聲,如今兩會協商暫停,貨貿協議也被束之高閣了。然而,香港、韓國、新加坡等都積極開拓海外市場,與其他經濟體簽署雙邊自貿協定,獲得更優惠的市場進入門檻,台灣方面卻因無法處理兩岸關係而難以融入區域經濟、坐困愁城。
此外,台灣產業面臨轉型升級困難。早前宏達電為擺脫營運困境而向穀歌出售部分手機業務,正正是台灣科技業走下坡路的縮影。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台灣科技資訊業開始飛躍發展,九十年代可謂「黃金期」。台灣也因此一度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但隨著韓國、中國大陸科技製造業崛起,台灣科技業在激烈的競爭中節節敗退:一方面,島內科技業人才嚴重流失,導致研發、創新能力不足,缺乏自有品牌;另一方面,台灣當局緊縮勞動法規、束縛住服務業主管部門,和新經濟時代「鬆綁法規促成人力跨領域流動」、「開放管制、促使異業結合」等趨勢背道而馳,使本已陷入發展瓶頸的科技業雪上加霜。
近年韓國電子科技業已趕超台灣同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韓企善於利用大陸市場。2009年韓國面板廠就已進軍中國大陸市場搶灘設廠。2011年韓國全球液晶電視出貨量達兩億多台,其中中國大陸市場就超過一億台。台灣方面直至2010年才批准檯面板業登陸,已失先機。
台灣市場狹小,但由於鄰近大陸,不少外資希望把台灣作為打開大陸市場的橋樑,但民進黨當局破壞兩岸關係,阻撓兩岸經合,無異於自斷財路。而且當局鼓吹「非核家園」,使台灣出現缺電危機,更打擊了投資人的信心。台灣首富郭台銘早前直言「今後將無必要,不回台投資」,充分顯示台灣投資環境之惡化。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今的台灣就像「溫水煮青蛙」。正如島內經濟學者所言,台灣經濟處在緩慢垂死的狀態,並沒有讓你覺得應該要立即採取行動,當你發現自己沒有地方可以逃之前,危機已經將你環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