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中研院院士」朱雲漢(圖片來源:中評社)
台灣研究基金會日前舉辦學術研討會,台「中研院」院士朱雲漢在會中表示,台灣地區的經濟增長動力早已在東亞「四小龍」中敬陪末座,兩岸關係僵局長期無解讓台灣的經濟角色日趨邊緣化。整體而言,台灣已經脫離邁向「均富」的發展軌道,在民粹政治推波助瀾下正加速跌落趨向「均貧」的深淵。
據香港中評社9月25日報導,朱雲漢在這次研討會中表示,台灣享有一些特殊的有利條件,有為數眾多的中產階級、城鄉與貧富差距均較其他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小,選民的平均教育程度高,官僚機構的素質較高,民間社會活力蓬勃。但這些有利條件並沒有促成「優質民主」在這個島上落地生根,台灣民主發展在現實上也面臨巨大的困境。
朱雲漢說,2000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之後,台灣就反復陷入嚴重的治理危機。從第一次「政黨輪替」開始,島內民眾就深深的感受到,他們尚未享受到「政權輪替」帶來的「民主改革」紅利,卻飽嘗政局動盪所帶來的經濟衰退惡果,同時新的金權政治弊案還不斷湧現。
近年來,台灣的經濟邊緣化問題愈來愈嚴峻,產業升級的瓶頸難以突破,島內投資意願也長期低迷。朱雲漢表示,許多民眾更感覺到「民主體制」無力回應當前台灣生存與發展所面臨的各項重大挑戰,也無法許人民一個可期待的未來。
對於台灣民主現狀,朱雲漢表示,這20年來,台灣民眾對於治理品質的失望以及與對台灣經濟前景的悲觀預期,導致社會出現信心危機,各階層都彌漫著迷惘、失落、與挫折感。尤其是面對大陸快速躍登世界領導大國舞台,並在全球進行全方位戰略佈局,大陸發展已完全超出台灣政治人物的想像,朝野上下不知所措,更讓台灣民眾普遍感到仿徨無助。
朱雲漢說,更讓人擔憂的是,這幾年愈來愈多優秀的台灣高中畢業生,他們優異的學測成績可以讓自己輕易進入台大、台灣「交通大學」這些島內頂尖大學、但他們寧可放棄這條坦途,而選擇到香港去讀港大、港中大與科大,或者直接申請大陸北大、清華、 復旦等名校。
「他們小小年紀卻願意承受離鄉背井的磨練,因為他們意識到留在台灣念大學會讓他們在國際職場競爭上輸在起跑點上。」朱雲漢表示,現在知名跨國企業在亞洲選拔新進員工都是挑選頂尖大學的畢業生,基本上都是以世界大學排名一百大為門檻,非世界百大的高校畢業生連獲得面試的機會都沒有。現在不僅知名歐美跨國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普遍採行這個招聘政策,華為、阿裡巴巴、騰訊、海航、中信這些大陸知名跨國企業在海外招聘也開始採取類似的政策。
朱雲漢也表示,近幾年,台灣最好的大學台灣大學在好幾項世界大學排名榜上已經數次掉落至100名之外,他說,如今連台大畢業去香港、新加坡或上海應徵知名跨國企業與金融機構的工作都不得其門而入,更遑論台灣「清華」、「交大」與政大的畢業生。因此,台灣優秀的高中畢業生年紀雖小,但對當前台灣面臨的困境卻看得很清楚:台灣的經濟增長動力早已在東亞「四小龍」中敬陪末座,兩岸關係僵局長期無解讓台灣的經濟角色日趨邊緣化,再加上當局財政資源日益短缺,以及選舉考量導致教育資源不斷被平均主義稀釋,台灣研究型大學的資源條件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頂尖大學差距愈來愈大。
最後,朱雲漢總結認為,整體而言,台灣已經脫離邁向 「均富」的發展軌道,在民粹政治推波助瀾下正加速跌落趨向「均貧」的深淵。
